把青春献给这座繁华的都市后,郑漂们终将身归何处?

前言:

每个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早高峰和下班晚高峰,在与郑州北三环交叉的几条主干道——南阳路、文化路、花园路上,黑压压的电摩大军及塞满人的公交车潮汐般的日出进城、日落出城,周而复始,成为这个被称为“屌丝之城”的郑州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怀揣着青春梦想,从乡村、从县城、从地市聚集在这个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讨一份生活、追一回理想、赚一笔财富、过不一样的人生…,并成为这个城市暂时漂无定所的人——郑漂。

北三环以北,是郑漂们最聚集的地方,这里分布着邵庄、刘庄、沙门、陈寨、庙李、杨君刘等近9个城中村,住着70余万郑漂。

而根据郑州市政府的规划,年底前北三环以北至北四环间的这片区域的城中村将全部拆迁,数十万郑漂将不得不暂别践梦首站费用低廉的栖息地,另觅他所,一时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及网上感慨万千、反思无数。

在新一代郑漂们感叹追梦艰难时,老一代郑漂们或许在小区商品房里凭吊着青春的记忆……

郑州这十年的飞速城市化及房价暴涨,郑漂们见证并亲身参与

1998年。

在经历了1997年泰铢/印尼盾/马币等货币贬值后,终于在1998年引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并影响中国经济。那时,四大国有银行处于技术破产的边缘,为解决其呆坏账,国务院于1999年成立信达/东方/华融/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应解决建行/中行/工行/农行的不良资产,逐渐剥离出其1.8万亿不良资产(2000年时,我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34万亿,一年的财政支出带赤子才1.59万亿)。国内经济低迷,通货紧缩,老百姓不敢/不愿/不舍得花钱,那时还出现了“消费就是爱国”的论调。

在内忧外患的那一年,政府做出了两个影响之后十余年事关百姓生活的重要决定:一是取消福利分房,推动住房商品化改革;二是于1999年开始第一批大学扩招,大学从此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紧接着就是取消了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包分配政策,开始进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自由择业阶段。

四年后,也就是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在没有工作包分配的年代,他们靠自己的学业成绩、努力勤奋、当然还有拼爹,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拼搏厮杀。

因大城市的资金/资源聚集效应,及因人口庞大造成的陌生人社会反而机会更加公平均等,一些拼爹不成的人、一些怀揣梦想的人、一些不甘平庸的毕业生逐渐的往大城市聚集,并在2004年前后形成了最早的一批北漂、沪漂、南漂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屌丝群体。

跟全国的大城市/省会城市一样,越来越多的省内大中专毕业生开始来郑州追寻机会和梦想,因财力有限他们只得租住在城市周边如燕庄/黑朱庄/关虎屯等村子里,并逐渐的形成了郑漂群体。

后来郑漂群体的涵盖面日益扩展,除了那些上过大学基本从事脑力劳动的毕业生——现在更准确的称谓是屌丝外,还包含那些高中以下学历基本从事体力劳动的基层打工者,后者更早于前者在郑州漂泊——他们主要是为了赚钱生活,挣些积蓄回农村盖房结婚生子。

在2004年前后,北环以北还是农田,中州大道还叫107国道,郑东新区还是一片荒滩。

跟那些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并在20岁左右定亲、25岁前完婚生子的老家农村/县城/地级市的同龄人不同,这些现在被称为屌丝的郑漂,经过四年的大中城市生活,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眼见境界等都已改变,过往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环境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得已也心甘情愿的做着郑漂,并期望一天能在这个城市买房成家安居乐业,而曾经的故乡已成为他乡。

也就是从2003年起,包括郑州在内的全国大中城市开始了一场绵延十年的楼价暴涨行情,被称为楼市黄金十年。

据今年2月份发布的《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显示,48.3万毕业生就业率超8成,其中省内就业81.98%,超50%选择在郑州工作。郑漂数量的日益增加,伴随着郑州城市框架的不断扩大,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共振——城市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郑漂,更多郑漂的加入又加快了郑州的发展,相辅相成。

于是,那些以前看似离郑州遥远的村子,逐渐的被城市包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城中村,包括相比南郊的物流通道更加宜居的北三环外聚集了数十万郑漂行将消失的刘庄、邵庄、陈寨、庙李…。

从2004到2014这十年,郑州城区面积由243.3平方公里增加到412.7平方公里,郑州人口由708万增加到937万,GDP由1335.2亿增加到6782.98亿,而房价则由2595元/平增加到9028元/平。

一茬茬郑漂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见证并亲身参与创造了如今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繁华。早期的那些郑漂们在财富爆裂增长的大时代下,大多凭借自己的勤奋运气,外带家人亲友的资助得以在这个城市买房安家,而往后的这些郑漂们却要面对进入城市的门槛——高房价,他们比前辈更艰难的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及融入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为此,不得不因为拆迁隔三差五的换着居所,或者到离城更远的地方,或者与人合租甚至群租蜗居在小小几平方。

习大大说房地产要去库存,与奋斗在这座城市的郑漂有啥关系

11月10日,习大大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到: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第二天李总理就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带动住房、家电等消费。

在我们的观念里,房地产一向被认为是虚拟经济,而实际上房地产准确的说一手市场(新房市场)的房地产是最大的实体经济(以存量房为主的二手房市场看作是虚拟经济更为恰当),它直接关联着上游的钢铁/水泥/建材等及下游的装修/家电等数十个行业,它关联的这些产业哪一个不是实体经济?而在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主要是新房供应的一手房市场,所以,房地产确实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可如今,房地产出现了库存过高的危机。统计局的数据是我国目前房地产库存6.9亿平方(其中住宅库存4.5亿平),如果加上隐形库存(已批未建/批准销售未销售/在建未售等库存),有专家估计规模约为140.09亿方,全部消化得十年以上。当然,专家的观点权当参考,也不可全信,但大家能感受到的则是省内哪一个市、哪一个县没有规划高大上的新区呢?总之,就是库存太多,所以老大们就提出要去库存。

房地产是不动产,不可能像消费品一样随意移动,具有地域性特征,可库存都在哪呢?当然不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那里的新房供应在逐年减少,目前二手房交易量已超过新房交易量(几乎进入存量房市场),人们削尖了脑袋往那钻,动不动一平方都五六万,北京新拍的六环边地块楼面价都超3万/平了,并且还限购(并不是有钱就能买,还得有资格),所以那里不存在去库存。

如果你关注新闻,媒体上的鬼城大多在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如果你留意身边观察,可以看看你的家乡:通高铁的就建个高铁新区/新城,并且几乎每一个县城都要建个规划高大上的新区。是的,库存主要存在于部分二线城市及广大的三四五线城市,即地市和县城。

大家都知道,农村现在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成人后大多也将流入大中城市,并成为建设生产的后备力量),青壮年都进城了,变成北漂/沪漂/深漂/郑漂等各种漂,他们中的一部分因机缘际会外加勤奋运气,会扎根在所工作的城市,可还有一部分则会因为经济等原因只能成为城市的过客,或许还保持着老家农村的户口,可这部分人很可能就是去库存的主力。现实总是先于理论,每到春节前后,市县的房产商总是利用各种漂们回家的时刻打起了“返乡置业”的口号。

习惯城市生活的各种来自农村的漂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估计已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如果你来自农村,看看你自己的感受就成了:每年春节的十天假期,待在农村老家是啥感觉。如果大城市留不下,而农村又回不去,或许市县也是一种选择,尤其在耗尽青春年华的40岁后,如果有相关政策支持的话就更好了。

所以,李总理就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带动住房、家电等消费。这种政策之前很多城市都用过包括郑州,如买房送户口,成为市民并能享受市民医疗/补贴等福利待遇。如果买市县的房子送户口,给予税费减免,甚至还有一些货币补贴,再加上能解决子女教育、协助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的话,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或许会有人问,年轻人要么去大城市要么去县城,等老人去世后地谁种呢?当然有人种,也就是我们期盼了很久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现在农村都在进行土地/宅基地确权,就是为了下一步土地流转(转卖)做准备,而流转出土地的钱还会成为扎根市县的一笔原始资金/补贴资金呢。

说了以上这么多,习大大说的房地产去库存与奋斗在这个城市的郑漂们到底有啥关系呢?

关系就是基本指明了郑漂们终将身归何处。一部分买上地段/品质不错的商品房扎根定居在这个城市;一部分返回家乡的市县成为当地多余房子去库存的主力;一部分仍要留在郑州,并成为周边郊区刚需楼盘的去库存主力,或许形式有变,除了买房送户口、税费减免、货币补贴、解决子女就学等外,还可以政府出钱购买房子直接作为公租房/保障房,并成为郑漂在这个城市打拼的临时驿站。

后记:

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辉煌的城市,为了这个美梦我们付出着代价。

郑漂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座城市,加速着它的繁华。许多年后,不管成功与否、身居何方,回想起来,这都是无悔青春里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完)

———————分割线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经许可后转载注明:

转自微信公众平台【郑州楼市】【ID:zzloushi】

—分隔线—

总编微信(88371392) 长年为大家服务,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郑州商业观察 » 把青春献给这座繁华的都市后,郑漂们终将身归何处?

赞 (0)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